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記者 楊波波) 是什么讓綿陽這座西部城市乘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高速列車?今年7月,北京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的《綿陽與西部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創新能力比較分析報告》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這份《報告》顯示,2011年,綿陽全社會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二;企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位居西部第二、全國第三;每萬名就業人員中R&D人數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
圍繞打造西部首屈一指的創新環境,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竭力為在綿企業和創新創業團隊提供創新生態鏈上必需的各種要素資源。先后出臺了加快建設綿陽科技城人才創新發展集聚中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工作促進專利轉化等系列政策。各種實用且易于操作的支持政策構成了綿陽獨有的創新驅動政策體系,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大企業、大集團以及高端創新團隊、高層次創新人才搶灘登陸,科技城“政策洼地”效應初步顯現,“產業高地”加速形成。
在培育創新土壤的過程中,我市以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為目標,引導和促進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切實抓好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強化以大院大所、國家級孵化器、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中小企業創新服務和科技中介服務等平臺為重要載體的創新基地建設,不斷豐富和完善具有綿陽特色的科技創新基地。懷揣著創新規劃的人們可以輕松入駐各類創新平臺,獲得全方位的服務和支持。
截至2013年底,我市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5家,擁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8個,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9個,工業技術研究院1個,搭建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1個,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1個,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5個。
在創新生態系統的“菜單”上,高校、院所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以搭建技術轉移平臺為抓手,推進軍民融合和產學研協同互動技術轉移與技術成果交易,“踢好”科技成果轉化“臨門一腳”。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共登記技術合同297份,實現技術交易額39454.3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3.30%、34.36%。
十年前,綿陽所有科研單位一年的實驗次數僅為3萬次,如今已達30萬次,平均每三天就有一項專利在這里轉化。隨著創新環境的日趨完善,綿陽當仁不讓地成為西部投資的熱土和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