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城在線
(一)做好政策咨詢服務。一是抓好現有政策的貫徹落實。重點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川府發〔2012〕39號)和《綿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綿府發〔2013〕8號)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政策評估和協調。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媒體刊載有關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了中小微企業對政策措施的知曉度。
(二)做好創新創業服務。一是加快小企業創業載體建設。大力推進小企業創業基地發展,打造國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今年我市新增一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共計達到5家。二是支持企業創新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圍繞創新型企業培育,落實好國家中小企業技術類服務示范平臺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技術服務力度。三是支持創業,大力實施“千英百團”聚才計劃,廣泛引進各類優秀人才,鼓勵創新創業,為創業者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做好管理提升服務。一是繼續實施國家“銀河培訓工程”、省“天府英才工程”、“千名企業家培育計劃”和我市“綿州英才工程”。已經成功舉辦11期“綿陽工業和信息化大講堂”系列活動,已培訓企業家1000人次以上。已組織一次“商界精英”研修班和一次“明日之星”研修班。共培育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二是參與開展大學生網上百日招聘活動,落實好小微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各項財稅扶持政策,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就業發展。
(四)做好市場開拓服務。一是鼓勵參加各類展會。組織我市4戶中小微企業參加第八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6戶企業參加第十一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會展都取得圓滿成功,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二是完成綿陽科技產品展示平臺建設,能為我市企業動態展示新成果、新產品。
(五)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提升綿陽市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的服務水平。綿陽市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以綿陽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和冶金機械、材料、化工環保、食品及生物醫藥等“2+4”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重點,解決產業內中小企業共性問題為目標,購置相關實驗及檢測設備,推進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資產結構優化升級,加速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健全促進中小經濟體平衡發展。目前為止,組織開展服務對接活動15次,特色服務品種15項,服務中小企業1000家(次),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二是培育新有服務機構和平臺。進一步強化指導和培育,催生了一批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服務機構,構建了共性技術研發與中試平臺、國防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成果交易展示平臺、數字化無損檢測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全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
(一)做好政策咨詢服務。一是抓好現有政策的貫徹落實。重點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川府發〔2012〕39號)和《綿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綿府發〔2013〕8號)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檢查、政策評估和協調。二是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利用多種媒體刊載有關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了中小微企業對政策措施的知曉度。
(二)做好創新創業服務。一是加快小企業創業載體建設。大力推進小企業創業基地發展,打造國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今年我市新增一家省級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共計達到5家。二是支持企業創新發展。鼓勵中小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圍繞創新型企業培育,落實好國家中小企業技術類服務示范平臺稅收優惠政策,加大技術服務力度。三是支持創業,大力實施“千英百團”聚才計劃,廣泛引進各類優秀人才,鼓勵創新創業,為創業者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做好管理提升服務。一是繼續實施國家“銀河培訓工程”、省“天府英才工程”、“千名企業家培育計劃”和我市“綿州英才工程”。已經成功舉辦11期“綿陽工業和信息化大講堂”系列活動,已培訓企業家1000人次以上。已組織一次“商界精英”研修班和一次“明日之星”研修班。共培育200余人次,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二是參與開展大學生網上百日招聘活動,落實好小微企業新招用高校畢業生各項財稅扶持政策,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就業發展。
(四)做好市場開拓服務。一是鼓勵參加各類展會。組織我市4戶中小微企業參加第八屆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暨展覽會、6戶企業參加第十一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會展都取得圓滿成功,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二是完成綿陽科技產品展示平臺建設,能為我市企業動態展示新成果、新產品。
(五)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提升綿陽市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的服務水平。綿陽市中小企業“窗口”服務平臺以綿陽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和冶金機械、材料、化工環保、食品及生物醫藥等“2+4”特色優勢產業為依托,以電子信息產業為重點,解決產業內中小企業共性問題為目標,購置相關實驗及檢測設備,推進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和資產結構優化升級,加速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的建立與健全促進中小經濟體平衡發展。目前為止,組織開展服務對接活動15次,特色服務品種15項,服務中小企業1000家(次),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二是培育新有服務機構和平臺。進一步強化指導和培育,催生了一批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服務機構,構建了共性技術研發與中試平臺、國防科技資源共享平臺、科技成果交易展示平臺、數字化無損檢測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不斷完善全市中小企業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