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四川日報》在11版刊發綿陽市委書記羅增斌的署名文章。
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科技立市 創新強市
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
中共綿陽市委書記 羅增斌
綿陽作為國家唯一科技城,科技創新是特殊優勢和核心價值,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專門對綿陽科技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國務院對綿陽寄予厚望,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明確要求綿陽堅持科技立市、創新強市,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先行示范區。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全面提升科技城創新能級,著力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打造成渝綿“創新金三角”。區域發展布局是創新布局的戰略引領。我們堅持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與齊心協力“干好共同的事”相結合,推動創新能力整體提升。按照高標準規劃、高質量建設、高質量發展,打好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改革開放、城市建設“四場攻堅戰”,把科技城新區建設成創新新引擎、產業新高地、城市新空間。突出市轄區科技創新的主要承載,以軍民協同創新和產業創新為重點,探索差異化創新發展路徑。強化國家級高新區、經開區發展高端產業發展定位,探索走出一條以高端產業發展引領科技創新的路子。加強縣域創新資源融合,創新“研發+轉化”等新機制新模式,打造區域創新發展共同體。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共建西部科學城,深化成綿一體化發展,共同打造科技創新和協同創新示范區。
夯實科技創新基礎,加速構建創新平臺體系。科技創新平臺是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我們加快布局建設“三類平臺”,鞏固提升全川創新發展主引擎地位。加快建設戰略科技平臺,充分發揮在綿戰略科技力量優勢,積極參與建設天府實驗室,打造科技城實驗室,建好國省級重點實驗室“預備隊”。加快建設產業創新平臺,聚焦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等優勢產業,建設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打通“研發-工程化-產業化”創新鏈條。加快建設功能服務平臺,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全面提升現有功能服務平臺運營水平,加快建成全國知名的開放性技術轉移服務聚集區。
聚焦服務國家戰略,深度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軍民融合是科技城的最大優勢、最大特色和最大潛力。我們聚焦關鍵領域,打通軍民融合通道,加快蹚出一條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子。全力保障國防科技項目順利實施,統籌整合軍地技術、資本、信息、人才等資源要素,與在綿科研院所共建中國(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軍民融合示范平臺。實施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壯大行動,加快軍民兩用技術再研發和推廣應用,打造核醫療健康產業園和激光產業園。推進軍民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解決“誰來干事”“怎么干事”“如何保障干事”等突出問題。
瞄準產業發展方向,高效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我們堅持科技創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效銜接,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的通道。瞄準技術創新主戰場,堅持一手抓存量擴張、一手抓增量招引,出臺集中精力大抓工業24條措施,實施制造業建鏈強鏈行動計劃,提升“綿陽造”產品供給能力和市場占有率。聚焦生豬、糧油、蔬菜三大優勢種業,實施新一輪現代種業提升工程,打造全國種業強市。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做大做強“芯屏端軟智網”全產業鏈,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培優做強創新主體,充分激發創新活力動力。創新主體是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創新價值的創造者。我們圍繞“做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能力”持續發力。組建龍頭企業牽頭、科研院所和高校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打造綿陽企業的“科技高峰”。實施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計劃,打造綿陽企業的“科技高原”。鼓勵在綿高校發展與綿陽產業相契合的學科專業,推動由教學型大學向特色鮮明的教學科研型大學轉型。大力推進“招院引所”,更大力度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入駐綿陽。
實施人才引育計劃,加快吸引創新人才聚集。科技創新的源泉在于人才。我們堅持把人才作為戰略資源,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發展急需的創新人才隊伍。深入實施“科技城人才計劃”、科技城博士集聚行動,拓展完善“綿州英才卡”服務事項,構建“一站式”綜合服務體系,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加快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深入實施“綿州育才計劃”,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工程技術聯合研究生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拔尖創新人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全面釋放科技創新潛能。體制機制創新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根本保證。我們堅持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深化拓展全面創新改革,積極承接納入國省全面創新改革的重大任務,自主謀劃實施一批重點改革事項。建立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負面清單,通過明確“不可為”邊界,增加成果轉化“可為”自主性。構建全鏈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讓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轉移轉化,避免“墻內開花墻外香”。堅持“破四唯”“立新標”并舉,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制度,探索科研經費“包干制”試點,建立讓科研人員潛心科技創新和研發的保障機制。
全力優化創新環境,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創新生態是科技創新的沃土。我們全力打造支撐有力的政務環境、活躍規范的市場環境、崇尚創新的社會環境。持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讓創新主體及時知曉政策、用好政策。深化“一網通辦”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實施二三產業混合用地、新型工業用地(M0)等用地模式。加快創建國家級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探索科創投、科創貸、科創保、科創券、科創貼“五創”金融服務體系。把科技元素應用展現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方面各環節。用好“兩彈一星”干部學院,辦好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推動科普社會化,提升公民科學素養。